一、人格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良的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良的人格往往是导致个体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许多心理疾患都有其不良的人格基础。例如,强迫症患者多具有强迫性人格,而具有疑病特质的人往往易患疑病症。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迅速发展并逐步定型的时期,因此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预防和纠正不良人格的发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
中小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格塑造的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想与世界观的教育
正确的、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合实际的理想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优良人格塑造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自我观的教育
自我观的教育即自我意识的教育。从不良人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的人格形成与其不正确的自我观念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因此加强自我观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自我观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