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录案例一]
采录对象:彭语,汉族,1930年生人,云南省大理弥渡县黄矿厂村人。
采录时间:2010年1月16日。
采录地点:弥渡县黄矿厂村。
采录背景:彭语老人有着近30年的养马、驯马、赶马经历,可谓是黄矿厂村的马帮传人。听说有人因为赶马的事情要来采访,他非常的高兴,也很热情。清晨一起来,他就把马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给他喂养的马戴上铃铛,我们到时,老人现场给我们表演了当年他赶马的场景,并哼唱了当年在赶马路上所唱的歌曲。2008年,他的子女为了记录、保存父辈的赶马经历,就在黄矿厂村特意为其录制了具有演绎色彩的赶马DVD,笔者前去采访时老人还欣然放给我们观看。
笔者:老人家,您什么时间开始赶马的?
彭语:九岁、十岁。我们当时叫作“走夷方”。我一般都是中秋节出门,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回来,半年多的时间。
笔者:那么小的年龄能赶马吗?
彭语:那个时候当然是跟着长辈一起去,我自己去肯定不行。我当时是跟着我的父亲,我父亲长年赶马,经验非常丰富,他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马锅头。
笔者:那您还记得赶马的事吗?
彭语:我十五六岁跟父亲在普洱开始赶马,就是从弥渡县驮一些东西到普洱,沿路卖掉,再驮普洱茶到下关,卖掉再买药材运到丽江,主要是做一些短途买卖。23岁时有一次赶马,从德钦返回,驮的东西有藏药、兽皮、粮食。这次时间长,去了半年多。新中国成立前,进不了西藏,最远也就只到了中甸。新中国成立后,向前进了一步,最远到了德钦县。规模最大的是参与八百多匹马所组成的13个马队,在弥渡县算是最大规模的一次马队出行。我一般带五匹马左右,我记得在五六十年前的一次赶马中,我管理的马有一匹丢了,当时的马锅头杨光彩说不要了,但我说有把握能找到,因为我对自己的马是非常熟悉的,很有缘分的,它很多时候都能听懂我的吆喝,我也能分辨出它的脚印,最后还是找到了遗失马。在我们马帮中,人人跟马都有很好的感情,很好的交流,赶马首先就要对马好,学会跟马合作,跟马友好相处。这件事情使当时的马锅头对我刮目相看,对我也逐渐信任,我的赶马经验也慢慢地积累起来,由原先的赶马短工逐渐变为了经验娴熟的长工。不过没想到,赶马赶了将近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