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一、奔子栏镇[7]

字体:16+-

奔子栏为茶马古道云南段的重镇,最高海拔3600余米。奔子栏,藏语为“金色的沙坝”,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是过去“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金沙江上的著名渡口。清朝时,清政府曾在此渡口派兵把守,检查来往的行人和渡船。笔者在奔子栏镇,采访到了三位赶马人,其中一位达瓦老人,曾经赶马近40年,做过30年的马锅头。他们赶马经历丰富,性格豁达豪放,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种很淡然的心境,如果不是他们的叙说,你从他们的脸上,很难看出他们曾经九死一生,是从死亡线上过来的人。通过他们的回忆,笔者对云南段的藏族马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茶马古道上的一些脉络和境况也渐渐清晰。

[采录案例四]

图2-6 藏族马锅头达瓦 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达瓦[8],男,90岁,现居住于奔子栏镇,家境在当地较为富裕,长年赶马,做马锅头长达三十年,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赶马世家。

采录时间:2010年1月24日、25日、27日。

采录地点:奔子栏镇。

采录背景:达瓦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十余位赶马老人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一来他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年龄最大的赶马人,经历丰富、谈吐不俗。二来他是笔者所采访到的唯一一位地道的藏族马锅头。他的体态虽然略显消瘦,但气宇轩昂、身板硬朗,个头较高,言语不多,不怒自威。他懂得汉语、纳西语等多种语言,可能是由于他长期身为马锅头的缘故,在他的诉说中,透露出对马帮、赶马路不一样的情怀。赶马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历史痕迹,不是饱经沧桑的生活苦恼,而是豁达干练的豪情壮志,那坚毅的神情,冷峻的目光,无不透射出当年他作为马锅头的威严和干练,他的口述史,带有几分悲壮的情愫,既让人感到不得不这样做,但同时又感到无奈和无助。笔者能够寻访到他,颇费周折,但也甚感庆幸。在奔子栏镇时,笔者曾三度前去拜访,他总是忙于制作糠巴[9],由于年岁已大,他的双手在做糠巴时已经明显颤抖,但当涉及茶马古道上某些敏感问题时,他做糠巴的手会立即停了下来,详细的给予说明,其神情严肃,一丝不苟,言语精练准确,思路非常清晰,让人不由得对其肃然起敬。在最后一次采访快结束时,达瓦的孙子扎西登珠恰好回到家里,他听闻我们的来意,欣然欢迎。扎西登珠现在是一名司机,主要开货车往来于奔子栏镇与德钦县城之间。当地藏族人开玩笑说,他爷爷是当年的马锅头,扎西登珠是当代公路的“马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