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一、历史渊源

字体:16+-

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最早的记载见于《新唐书·隐逸传·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回入朝,始驱马市茶,其后尚茶成风。”[1]记载中的回即回鹘(又名畏吾儿,即今维吾尔)。唐初“茶马互市”最早在民间兴起,开始的对象是回鹘,后扩大到吐蕃,随着地域、人群范围和交换物资的逐渐扩大、增多,茶马古道才渐渐发展起来。据有关史料记载,西藏昌都是当时川藏、滇藏、青藏三条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物品集散地,交通状况极差,与外界沟通的道路多是人畜长期走动而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在陡峭的羊肠小道和绝壁上开凿的极为简陋的栈道、云梯,十分险峻,行走极为艰辛。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将当时的交通状况形容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运送货物主要靠人背畜驮。后来,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道路,吐蕃把比较发达的高原畜牧业、水利、冶炼技术传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区,而南昭的传统工艺和茶叶又为吐蕃人所喜爱,双方贸易逐渐增长,马帮也渐成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活动,一些传道士也混杂其中在沿途和内地进行传教,茶马古道的多重性作用开始显现。那时,驿道发展很快,从长安经兴元、利州(今广元)、剑州(剑阁)、成都、彭州的驿道可直通昌都;唐蕃通婚后,从四川经昌都至吐蕃的驿道有“西山路”“灵关路”“和川路”三条线路[2]。

图1-1 历史古道

到了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政权,在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下,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当时仅云南每年就有近1500匹马进入内地,其交易额能达到七万两左右,最高时突破了3000匹,交易额也高达十五万两左右。宋代时,“茶马古道”成为定制。赶马人最常走的路线基本固定为川、滇两条:一条是四川雅安产的砖茶,以康定为集散地,马帮由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另一条是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产的砣茶(碗茶),以大理为集散中心,商队由此上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雅、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再转运江孜、日喀则、阿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