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回天人之际:反思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判丛书》总序

字体:16+-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东摇西摆地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当年那些叱咤风云、无比真诚地探寻“文学本质”“美的本质”“文学规律”以及“创作的奥秘”的领军人物们如今都已入耄耋之年,其中许多人已经逝去了。而当年那些初出茅庐,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激动得脸颊潮红的热血青年们,如今也大都满脸褶皱、两鬓斑白,盘算着退休后的日子了。时光如水,思之令人心颤!然而文学理论向何处去以及相连带的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等当年曾经纠缠过老一辈们的困惑,却像服了长生不老药一样依然健在着。莫非困惑注定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宿命吗?

对文学理论近四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学界早就开始反思了。现在我们对当年围绕“审美本质”“审美意识形态”“主体性”“方法热”“向内转”等话题的讨论已经清楚地明了其缘由与得失。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等也早成了令人生厌的老话题,甚至连“理论之死”“后理论时代”等提法,也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新一代学人越来越注重对各种当下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而不再热衷于纯理论概念的炒来炒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理论似乎更加困惑了:这门学问真的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这就意味着,反思与批判依然是当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我们的文学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西化”了?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今日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我们的文学理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是必要的吗?如果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来?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反思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