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让读者对大数据方法在文学相关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具体的感知,这一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一个较新的研究成果,陈冬华、李真、杨贤和俞俊利的论文《诗歌、道德与治理——基于唐代科举的量化历史实证研究》。这是四位经济管理类学者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古代文学发展如何改善社会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在他们的论文中,四位学者试图回答诗歌在推动古代社会治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地,他们强调“良政必赖于良治,而良治必不能脱离美德。道德既为治理提供愿景,基于道德的教化亦为治理提供良器。忽略个人道德水准的差异,将人抽象成经济学中的同质的自利人,对于治理学研究不仅是误导,而且是有害的。然而,在治理中的个人层面,道德度量之难,常使人望而却步。因此,是否可以在合理成本上度量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治理理论的构建及其应用,具有极重要之意义。中国的文化传统认为,‘诗言志’,诗歌可以反映作者的志向,而志向是隐蔽情操下的个人内在效用函数。有据于此,本文提出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造诣是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的道德品质。唐代的科举制度中要求考察应试者的诗作水平,作为官员选任的重要权重。本文尝试以唐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官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上述问题展开一次历史之实证考察,统计结果支持了诗歌造诣与个人品德之间的正向关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