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学者想回答的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他们的落脚点是社会的治理与进步,而他们的出发点则是诗歌这一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元素。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他们关注的“应变量”(也就是需要学者去解释的维度)是社会的治理与进步,而“自变量”(被用来解释现象的那些因素)是诗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歌上的造诣。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问题恰恰和本书的主题相吻合。本书所致力于挖掘的古代文论文本的独特意义,就体现在沟通天人的理论话语对文学、继而通过文学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上。而陈冬华等人的这篇论文,恰恰从一个具体的视角回应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如果我们认为诗歌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指标,那么社会治理的好坏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一个指标,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正是本书核心思想的一个具体表现。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治理”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关于治理的研究却仅仅停留在经济(如市场机制的治理)和政治层面(政商关系、制度设计)等层面,比如,有人认为,制度可以弥补社会的缺陷,民族的进步是制度完善和统治有方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可以通过法令来实现。少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从文学层面来考量社会治理。正如作者所言,文学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就像“静水流深”[8],润物细无声,而其影响却极为深刻。如果忽视了那些隐性的力量,我们在理解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偏差,出现错误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读。在认识到文学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发问,如果文学的发展确实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这背后的机理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文学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陈冬华等认为,隐藏在社会治理的无形力量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而文学的发展,恰恰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参与人的道德水准而改善社会文化和社会治理的水平。正如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9]。道德不只是人类自我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和治理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因此,促进社会道德的不断进步就成了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关键命题。在我国古代科举体制下,对整个国家而言,如何选拔出道德水准较高的个体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至关重要。陈冬华等认为,诗歌的造诣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因此,最初的科举体制下以文学包括诗歌的造诣来选拔官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善治提供了保障。这样的逻辑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诗言志”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