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回天人之际:反思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

三、古代文论走下神坛:与“西学冲击”说商榷

字体:16+-

在古代语境中,文论话语占有不容置疑的重要位置。何以自现代以来,文论话语权旁落到如此境地?多数学者把它归因于西学的冲击。

曹顺庆教授早在1996年的《文艺争鸣》上便撰文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自‘五四’‘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就基本上被遗弃了,只在少数学者的案头作为‘秦砖汉瓦’来研究,而参与现代文学大厦建构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一头扑在俄苏文论的怀中,自新时期(1980年)以来,各种各样的新老西方文论纷纷涌入,在中国文坛大显身手,几乎令饥不择食的中国当代文坛‘消化不良’。”“这种‘失语症’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病态。”“这种文化病态,是中西文化剧烈冲撞,(甚至可能是极为剧烈冲撞)的结果。”“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上,虽然也有过不少的文化冲撞,但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主流地位,根深蒂固,体现了宏大广博、兼收并容的恢宏气度,从来没有产生过真正的文化危机感。然而,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华文化第一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文化借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文化的坚固堡垒。中华文化之根,第一次真正动摇了。在民族危亡之中,救亡图存的意识,迫使中华民族不得不‘求新声于异邦’,甚至不惜打倒孔家店,抛弃传统文化。自‘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上,呈现出一条巨大的断裂带。这种文化选择,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是在外力(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力量)的强迫下的不得已选择,而并非中国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然,因此必然是一种非正常的文化发展,或者说是一种病态的发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