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钢琴家奇科里尼(意大利裔)去世了,人间少了一位伟大的音乐使者,天空中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星。
奇科里尼逝世的消息让我忽然想重新聆听他的演奏,说句实话,这位演奏家已经在我聆听目录里被遗忘很久了,想来真是让人备感难过,他再不可能演奏出这么美好的音乐,而我竟然在今天的聆听中又像寻得新大陆一样找到从未领略的美好境界,只是感叹这些发现有些太迟了。
奇科里尼出生于1925年,去世时正好90岁高龄,在钢琴家中也算是长寿者。他一生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心态随和,身体安健,2009年还传出来北京演出的讯息,只可惜身染小恙未能成行。不过两年后,奇科里尼又在东京举办了两场音乐会:一场独奏,曲目是很重的李斯特《宗教与诗的和谐》、《爱之死》和贝多芬的第三十一奏鸣曲(作品110);一场与乐队合作,包括两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对于一位86岁的老人来说,工作量真是不小,可见那时奇科里尼的身体状况还相当不错。
此前,我一直为奇科里尼的肖邦津津乐道,他是我心目中最高雅、最古典的肖邦诠释者之一。虽然,我也会在波格莱利奇、阿格里奇演奏肖邦时强烈感受到神经末梢传递来的激动,但是,这种力量始终是由外至内的,他们给予我的感官刺激非比寻常,阿格里奇如暴风骤雨,而波格莱利奇则是更奇幻的来自天外的力量。虽然古尔德是内在且沉默的绅士,但是他演奏的肖邦却又对撞太少,内心动力不足,显然,要比他的巴赫干瘪寡淡很多。看来,演奏肖邦的钢琴家,并不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真正的肖邦,不过,他们各不相同的风格也适应了不同听者的需求,肖邦既然给了每个人发言权,那么外在的乐思就让音乐有了第二次被塑造的机会。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要对奇科里尼的肖邦多些溢美之词,尤其是《夜曲》、《马祖卡》和悠悠**漾的《船歌》(OP.60)。不过今天,我没有再去听它们,而是换了很久没有拿出来的奇科里尼演奏的两张萨蒂钢琴小品集,从中午到傍晚,它们反复回响在耳边,音乐始终没有停歇,因为我的心很难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