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竹露清声:一个人的音乐趣味

重读肖邦

字体:16+-

“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钢琴前不知道该弹些什么,那么就弹肖邦的《练习曲》吧!”某位钢琴家的话一语道破肖邦《练习曲》两方面的重要价值:任何一位钢琴家想保持艺术生命的活力,都将与它为伴,同时性格多变音乐丰富的它也将成为你生活中最善解人意的朋友之一。

最近,钢琴家邹翔的独奏音乐会重新引发了我对肖邦《练习曲》的兴趣,以前,我更加关注每首作品的技术性,并收集了很多演奏家的录音,一首一首地比较其中的差别,甚至连演奏时间都烂熟于心,但这次,我已经觉得过去的老一套再嚼无味,所以打算换个角度谈谈《练习曲》。

就以时间作为这次复习的线索好了。我确实也在重新梳理肖邦生平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

肖邦生于1810年,逝世于1849年,一生只有短短39年。很多人为他扼腕,感叹为什么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生命往往如此短暂。其实答案就在他们的音乐当中——并不是天堂需要音乐,所以召唤天才前往,而是在人间,人们需要用一生体会的情感路程,他们已经早早完成,就算生命的功课结束,接下来也再无遗憾了。39年时间,肖邦的情感体验没有任何一处空白,和每个人一样经历了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四个阶段。

1810年出生直到1829年,是肖邦在故乡波兰华沙度过的少年时期,也是他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期。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地道的波兰人,他身上的斯拉夫情结是母亲的遗传,从小就懂得“忧郁”的含义,哪怕是钢琴上最初弹出的简单旋律,也是带着伤感的小调。虽然有一双忧郁的眼睛,但是少年时的肖邦眼里都是自由快乐。波兰乡村的生活气息熏染了他,让他谙熟民间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并印刻在脑海里永远不会消失。17岁时,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波兰的点滴生活使他的作品有血有肉,感情充沛,正统的音乐教育让他对各种作曲技法得心应手,音乐铺陈有序。少年时的肖邦一直在汲取营养,波兰时代给了他无比宝贵的酝酿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