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独奏音乐会上,我们现在能听到的中国作品数量确实不多,有时钢琴家偶尔会把中国曲目作为返场曲,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也不甚高。中国钢琴作品正从我们身边慢慢淡去,即使那些众人交口称赞的《牧童短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彩云追月》、《皮黄》等作品也是这样,更别说有哪些新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钢琴家的宠儿了。
近些年,鼓励中国钢琴原创作品的呼声存在于作曲家、理论家、评论家和钢琴家当中,鼓励创作的比赛也举办了不少,很多新作品应运而生,但问题是除了在获奖音乐会上被演奏以外,还没听到其他响动,这些作品就已经被无情淹没,再没有什么露面机会了。
现在,一些以“中国钢琴原创作品”为主题的比赛还在不断进行,如火如荼的场面过去之后,却没有给舞台留下太多高水准作品。我一直感觉“中国钢琴原创作品”的定义比较模糊。这一说法初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可是仔细琢磨,不免产生种种疑问。“中国”和“原创”包含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解释,“中国”是在限制一种音乐风格,又似乎是在限制参与者的范围,而音乐作品的“原创”一般指的是不包括改编曲、变奏曲等形式在内的,从未曾发表,且完全自主创作的作品。
不知从哪天起,“中国原创”开始成为一个符号,各个领域都变得非常流行。它的存在,似乎证明了我们在某一个领域已经有了创意和行为的能力;它的存在,似乎也证明了我们拥有了不同于原先已有一切的独到之处。但是“中国原创”是否在音乐领域同样据有标新立异的力量?贴上这个标签,不但没有发挥出设想的能量,我反而觉得有些牵强,这似乎是在考验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我们到底要的是好的音乐,还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标签,从源头上决定了作品今后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