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竹露清声:一个人的音乐趣味

序 竹露清声

字体:16+-

我喜欢古诗词,就像我喜欢音乐一样,这两样爱好从少年时代开始陪伴我,虽然我也曾在不同的阶段对她们“厚此薄彼”,但是时间总不会太长。她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互相默契而通灵,在我身边,形影不离。

音乐和诗歌之间素来有缘,她们的关系并不是我赋予的,我无权将她们连接在一起,任何人都做不到,只有缪斯才可以。歌唱和吟诵与人们相伴久矣,她们就像某一个器官——眼睛、耳朵或者鼻子一样,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如果不是书籍帮我们记录音乐和诗歌的起源,我真会以为自从人类出现的那天起,世界上就已经有了美妙的乐音和颂唱了。

我喜欢把听音乐的感受和读诗的感受相互贯通、相互比较,并且觉得有些难以形容的感触,反而用它们彼此相互诠释更加精确简明。有时费尽心思,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描绘聆乐的感受,最终发现音乐中的意境恰是诗中境界;有的时候诗中形容的意象捉摸不透,而想来想去,却机巧地发现,原来它就藏在某一段音乐当中。这种通感让音乐与诗词默契地两两对望、相映成趣。

有一次,在听巴伦博伊姆演奏的斯卡拉蒂奏鸣曲时,我完全被巴伦博伊姆浑然天成的声音和表现力所打动。他演奏时不动声色,眼睛里、手指间全是音乐,这样的音乐不需要打磨,天生丽质,饱含童真,有点朴拙又带着晶莹,有些憨态又露着顽皮。一曲结束后,有人问我感受,我不假思索,四个字脱口而出:“竹露清声。”

“竹露清声”,望文可生其意:秋晨雾重,凉意渐上枝头,竹叶上露珠凝集,顺叶尖滑下,滴落石上。似有声似无声,如果有声,就是那清脆的一响,如果无声,直须看那青翠的一丛。区区四字间,意境深有可为,给人想象无限,光是声响和画面就够人们体味一会了。“竹露清声”并不是我自己的话,宋代文论家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说到诗中的“秀句”时,举出无数让人觉得“观词得尽人间美景”的句子。其中有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原文道“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道,遇景入韵,不拘奇抉异……谢脁之诗句精者‘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称是者众,不可悉类。”大意是指唐玄宗时的诗句,大多沿袭建安体,世人尤其推崇李白、杜甫,但不愧于李杜二人的,当数孟浩然。众多诗人诗作,很少有人能胜过前人谢脁句中的意境,唯有孟浩然这一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可与其一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