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一、共识共赢原则

字体:16+-

所谓共识共赢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和利益群体之间的一些不同意见取得共识;另一方面是社会中的各个利益群体要实现利益上的共赢,而且共识和共赢要共同实现。因为如果只有共识而没有共赢,就失去了共识的意义;而如果只有共赢而缺乏共识,这样的共赢必定不会长久。所以共识和共赢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一)共识原则

所谓的共识原则,指的是要承认现有的利益群体格局,包括从意识形态和法律上承认它,达成共识,而不是像改革开放前,只强调阶级的利益,而否定不同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存在的不同利益。在共识原则中承认利益群体格局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1.第一层面的内容是意识形态上的承认

首先我们要从意识形态上承认现有的利益群体格局,推动社会共识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实际上对很多问题都是存在争论的,尤其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之后,国家和社会是否应当承认这些利益群体,并听取他们的利益诉求,成为争论的焦点。这样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改革的手脚,很可能会延误中国经济发展的时机。因此当时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后来的改革过程中又接着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等理论,实际上是对各种争论讲“不要争了”,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结果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取得整个社会的共识的情况下,改革就大刀阔斧地推行下来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必须承认,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正确而且有效的,为改革赢得了很多时间和机会。

但是改革进行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对于利益群体格局没有取得共识的问题也必然会开始暴露出来,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抵触和不承认。比如生产要素要不要参与社会分配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在意识形态上没有取得共识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在讨论,但并没有取得共识,具体到实践中,就体现为民营企业主是否应该参与分配,如果参与,应该分配多少才算合理。有人认为民营企业主出的仅仅就是资本,现在资本为什么参与这么多分配。首先是资本对于价值创造有没有贡献的问题,如果有贡献可以参与分配,这个贡献是多大,如何衡量?如果没有贡献,那就不应该参与分配。这样的一些观点的存在,反映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实际没有取得共识。最近我们给14个民营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工人,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企业发展中,你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保障”。问卷回收率为90%,合格问卷中85%的人认为:我们在民营企业虽然有一点收入,但民营企业主是剥削我们的。这就很明显的没有取得共识,大多数的工人认为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在他们的知识形成过程中,从义务教育到主流舆论都长期讲这个是剥削的问题,没有讲到不同要素参与整个生产的创造过程,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实际很多人在意识形态上还是没有承认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