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一、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创新

字体:16+-

如上所述,非公有经济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命运是被改造和直至全部被消灭,尤其是到了文革时期,我们甚至荒唐到连老百姓养的鸡鸭也要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才开始慢慢承认非公有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对非公有经济的认识,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必要补充阶段”。对于这个阶段,一般的文章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算起,但科学的计算方法是应该从党的十二大算起,因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上承认非公有经济,但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我们才正式在党的文件中开始承认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从不承认到承认是必要补充,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时期的非公有经济还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也就是被限制在小生产和小流通的范围内,尤其是当时一开始还并未完全承认非公有经济的重要形式即私营经济,而仅仅承认非公有经济的个体形式。一直到了1984年在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才开始承认了私营经济,这当然是非常不利于非公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但是,非公有经济作为生命力极其强大的经济成分,往往并不会依据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按照经济规律顽强地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也就是它是不会被人为地限制在某种范围内的。只要我们承认了它,它就会快速地自我发展。冲破各种框框和限制,最大限度地进行扩张和发展。尤其是到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它实际上就已经不再是作为“必要补充”的身份而存在,而是作为支撑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的力量而存在。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只不过是当时我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承认它的这种新的地位,还在文件中将它称为“必要补充”。从资料上看,我国现在不少的知名的非公有经济企业,大都成长于这个阶段。看来,当时的“必要补充”并没有能限制住非公有经济的强有力的冲动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