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3.讨要型

字体:16+-

讨要型的人总是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进取和精神追求,行动迟缓甚至懒惰。在情感方面,依赖性比较强,遇到挫折时情绪反应容易激烈,往往用乞求的方式求得对方的回心转意。

现实生活中,他们几乎不会主动提出分手,更多的情况是被动地面对分手或拒绝,而常见的应对语句是:“求求你,千万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真的活不下去……”“让我留下吧,我很可怜的!”

其不健康之处在于,缺乏应有的生命担当,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将自己的责任用示弱的方式托付给别人。

讨要者的心理能量很弱,却未达到听天由命的程度,还坚持维系着人的生存底线—吃饱喝足与安全感的基本满足。为了维系这个底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放低自尊,不争不夺,也不奋进,将自己的生命责任交由他人之手。尽管他们不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出来的过度的软弱无能,常常会引起周围人的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事实上,讨要者的内心层面都是一些可怜的儿童。深埋心底的悲哀,使得他们自怜、懦弱,而这种悲哀实为幼年时期“哭泣”行为的再版。他们在潜意识里是期望用这种楚楚可怜的“哭泣”感动别人,有如当年用泪水和哭泣去打动父母一样。

因此,在讨要者的梦境、绘画、沙盘以及意象世界里,通常会出现“可怜鬼”的形象:瘦小,眼神无助,常穿灰色的衣服或袍子,一副可怜相。

身形瘦小象征心理发展非常弱,精神营养不良。眼神无助象征内心的无助感和无望感。衣服或袍子的灰色代表抑郁的心境。一副可怜相代表内心的卑弱感,而这同时成为其制胜法宝,或说是生存优势—因为他们确实很可怜,值得同情。

“可怜鬼”在本质上是心理病态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年龄停滞于儿童期,没有学会如何通过真诚的付出与合作去获得爱,只懂得被动地等待爱的施舍。他们宁愿乞讨一生,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生活,一心只想着只要别人不抛弃自己就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真正“抛弃”自己的恰恰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