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回族语言、口味独特的清真饮食、蓝绿色调的伊斯兰宗教建筑……这个智慧的民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与接纳中形成了深厚的底蕴。
一、回族语言
经过长期的发展,回族现在基本上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内部交际时,特别是在举行有关宗教仪式、经堂教育时,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形成了经堂语和小儿锦。
从明中叶以后,有些回族学者立志经堂教育,招收学生,讲授经典。回族的经堂教育,采用的是统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授课时用汉语讲解,这样多种语言的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量的专门语汇,俗称“经堂语”。由于经堂教育的兴起,广大回族群众听阿訇用经堂语讲“瓦尔兹”,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这些具有特色的语汇。
经堂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类是大量使用阿拉伯语音译借词,如“其他布”(经典)、伊玛尼、哈拉目等。第二类是回族民间大量使用波斯语词汇,如乃麻孜、沙目等。第三类是回族人民使用的一些特殊词汇,如口唤、无巴里、口到、打算、搭救、使不得等。
为了尽快掌握汉语,刚开始回族群众运用自己早已熟悉的阿拉伯字母把汉字的音、义一个个拼出来,加快汉语的熟练程度。尤其明中叶以后,经堂教育兴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使用汉语和经堂语。回族学员用阿拉伯字母把所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或直接在教材上做注释。这样,在长期的经堂教育中,回族习惯把原教材称为“本经”,把加注拼写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经”,也叫“小经”。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演变,回族群众把这种“小经”最后称为“小儿锦”。
二、回族饮食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回族盖碗茶,也叫刮碗子茶、“三炮台”。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造型美观,轻巧玲珑。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沏茶与配料也有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通常说的“八味茶”(也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苹果片等。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儿,并用盖儿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可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一般上了年纪的人饮茶有瘾,故有“宁可一日无盐油,不可一日无茶饭”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