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后现代风格电影是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持疏离和拆解的态度,在具体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像语言,使得电影通常能显出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它在艺术表现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是后现代风格电影的基本特质,也是基本范式与艺术意蕴的集中体现。具体见下。
1.基本态度:怀疑、反省与解构叙事主题的权威、唯一性
怀疑、反省、藐视权威、持批评视点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态度与立场之一。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于1988年创作了颇具争议性的影片《基督最后的**》(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直接向整个西方文明的奠基——基督教的经典文本《圣经》提出了挑战。影片讲述木匠耶稣在偏头痛产生的幻觉中感到了上帝的召唤,认识到自己的救世主使命,从而开始了在沙漠中的苦行之旅。当他的精神能够战胜魔鬼的时候,他就具有了超能力,可以让苹果树上即刻结出果实。但当他无法驱逐内心的魔鬼时,就会产生犹疑和惶恐,反而是犹大常常安慰和鼓励他。在人性和神性之间摇摆不定的耶稣指使犹大去告发自己,以自己的牺牲来实现救赎世人的使命。就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弥留之际,撒旦化身成天使来告诉他,上帝已经解除了他的使命,于是耶稣返回尘世,娶妻生子。几十年后,病危的耶稣又见到了以前的门徒,才发现竟然被撒旦所诱骗的事实,于是请求上帝将一切重来。这次,耶稣终于在十字架上摆脱了撒旦的**,化身不朽。导演斯科塞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才把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斯基的这部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影片对耶稣和犹大等人物形象的颠覆性表现触怒了宗教界人士,被认为是亵渎圣典,在几个欧洲国家遭到禁映。但这部影片很好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传统社会在认知世界、知识权利和话语阐释等方面是不平等的。就如同被赋予神格的《圣经》及其权威注解者一样,有着统一而不容怀疑的专断性。而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思想、知识、审美和传媒,都不再是特权专有。电影这种艺术媒介的大众性和通俗性本身便具有打破权威话语的优势,不少后现代电影借助于对权威话语的改写和重述来实现这一目的。斯科塞斯面对权威话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身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以自己的理解去重新塑造耶稣这个人物形象,让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会左右不了自己的心魔,会犯下错误,从而赋予他更为真实和人性化的特征。同样,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Antichrist)也把基督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影片借用魔鬼、女精神病人以及关于巫术的伪学术研究、三个乞丐等隐喻,颠覆了以耶稣为代表的男权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