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片的主要分类
在战争片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影片表达的内容各有侧重,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宣传鼓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战争片
这一类影片在早期的战争片中占绝大多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默片阶段,电影便因其所具有的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和广泛的大众性而被用于政治和战事宣传中。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该片政治倾向反动,但有力地动员了当时的德国青年加入法西斯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欧美国家,以及包括中国,都摄制了大量的纪录片和剧情片,一方面为观众介绍战事的进展和世界的政治形势;另一方面则宣扬了爱国精神,号召群众团结一致抵抗法西斯的侵略。这些影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复活岛》《空军英豪》,英国的《众星睽视》《效忠祖国》等。《效忠祖国》(In Which We Serve,1942)叙述了发生在一艘曾屡建战功的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上的故事。在一次激烈的战役中,“托林”号的士兵们奋勇作战,击落了多架敌方的飞机,但“托林”号也被击中而起火。舰长命令士兵们跳入海中,大家聚集在海上一个皮筏周围等待救援。幸存者们回想起各自的家庭和战斗生活,共同的保卫国家的使命把这些经历各异的士兵们团结到军舰上。后来,幸存的士兵终于被一艘英舰救起,他们与家人取得联系,随即又补充到其他的军舰上,准备面对新的战役。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此类战争片也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出现了许多名作,比如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等。
(2)反省和反思战争的影片
自从战争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一人类文明历史过程中的悲剧的反思。在文学、美术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中都可以找到反战的作品。电影这门现代艺术刚刚发展不久,也出现了对人类暴力冲突进行反思的作品,如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典影片《西线无战事》便是一部表达反战主题的影片。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表现越南战争的影片出现了,它们几乎都有着反战的立场,并以深邃的思考触及人性的终极命题,在银幕上描绘出战争使人陷入的地狱一般的境地。其中著名作品包括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和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野战排》讲述家境优越而有着人道主义思想的19岁的大学生克里斯放弃学业而选择参加越战,他认为可以与不同社会阶层的同龄人一起体验生活。他被编入一个野战排里,其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是已经成为疯狂杀人机器的巴恩中士,另一个是恪守人性基本底线的伊莱士中士。在一次战役中,巴恩命令放火焚烧整个村庄而遭到伊莱士的劝阻,他因此怀恨在心,在某次激烈的战斗中借机杀害了负伤的伊莱士。知晓真相的克里斯终于找到一次机会,结束了巴恩屠戮的一生。奥利弗·斯通本人曾经参加过越战,这个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在越战中最野蛮和恐怖的并非美国人与越南人之间的相互杀戮,而是本该是战友的人之间的残杀。这种对于战争的非理性、反人道的审视赋予了《野战排》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