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经典电影读解

四、表现现实中青春的残酷:《惊声尖叫》

字体:16+-

☆ 影片档案 ☆

片名:惊声尖叫

外文:Scream

导演:韦斯·克雷文

编剧:凯文·威廉姆森

主演:内芙·坎贝尔、柯特尼·考克斯、大卫·阿奎特、德鲁·巴里摩尔

上映:1996年12月18日

片长:111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获奖:获1997年第6届MTV电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女提名,1997年第23届土星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恐怖电影

1.惊声尖叫:悬疑模式保留与青少年扭曲心理的折射

《惊声尖叫》(又译《夺命狂呼》)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在全球收获了相当于成本十倍以上的利润。它的故事情节在现在看来可能稍显老套,但在当时却是开山之作。影片遵循的还是过往的恐怖片的情节套路,一个连环杀手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区连环作案,杀死了凯西和她的男朋友。之后影片的主人公思德妮(Sidney)开始进入杀手的视线,在误解、一连串的躲避与追踪之后,终于在一个同学聚会上,凶手露出真面目,也陷入了最后的疯狂。在幸运女神的眷顾下,思德妮最终逃脱凶手的追杀,一年前母亲死亡的真相也水落石出。虽然故事是重复的,但是里面充满了对过往的恐怖片的不满与反讽,被点名的就有《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13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0)等影片。编剧凯文·威廉姆森写这部剧本的一个动机是想表达对这些杀人狂电影的讽刺态度。[9]而导演韦斯·克雷文除了在这部电影里制造了不少为许多恐怖片影迷所津津乐道的场景之外,还保留了悬疑的模式并且运用得较为恰当(虽然无法与完整的推理小说相比,但对一部恐怖片来说它的悬念保持得不错)。

结合当时美国恐怖片的整体情况看,《惊声尖叫》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变革。比较突出的是分别把影片的主角与环境变成了学生与校园。这个变化也使本片成为青少年恐怖片与之后的校园及青春恐怖片的滥觞。事实上,当时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几乎同步地开始了降龄的恐怖片创作。最典型的当属亚洲的日本和韩国,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出现的《贞子》《大逃杀》《蔷花,红莲》《鬼铃》《狐狸阶梯》等都属于这一题材。事实上,现在的恐怖片类型已经很难离开“青春残酷物语”了。总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很多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内。就电影本身而言,受众的低龄化是恐怖片形态发生变化的一个深刻原因。青少年成为流行商品消费的最主要力量,电影在利润的驱动下也开始向他们的口味靠拢,两者之间情投意合的互动产生了一种的新的青少年话语结构。反映在恐怖片上,《惊声尖叫》这类影片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更形而上的形式,比如对暴力、血腥、心理变态的迷恋风格,又突出地表现了一个群体所遭受的创痛与一种群体文化的形成。“叛逆一代”的颓废张狂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青少年群体。而围绕在青少年身边的摇滚、饶舌、漫画、涂鸦以及录像带内容的巨大变化也对此“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