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史讲义

第三节 取台湾

字体:16+-

三藩既平,国势已振,而郑氏犹踞台湾。东南滨海之地,禁民勿居,又禁出海之民,以为坚壁清野之计;仍时时有海警。八旗劲旅不习风涛,于此无能为役。自三藩既平,满人思以功名自奋者,自然乘时会而生。台湾在卧榻之侧,然惟汉人能图之。成大功者姚启圣、施琅二人,而世皆传姚之功为施所掩。《国史》所纪,颇与私家所传不尽合。而台湾之历史,以前多不明了,兹悉约为辨正焉。

古书无台湾之名,而其地距福建之泉州绝近,岂得古沿海之人一无闻见?近柯先生劭忞著《新元史》,于《外国·琉求传》后系论曰:“琉求,今之台湾。今之琉求,至明始与中国通,或乃妄传为一,误莫甚矣。”此说极是。史书中琉求有传,惟《隋书》《宋史》及《元史》。《隋书》云:“琉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隋建安郡,当今兴、泉、漳、汀滨海诸郡地。又云:“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到琉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又往,抚慰不从,取其布甲而还。”《宋史》:“淳熙间,琉求人猝至泉州水澳、围头等村杀掠,人闭户则免。”《元史》:“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渐低。近琉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澎湖以下,遇飓风发作,飘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世祖至元末,遣使杨祥、阮鉴等往宣抚,以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屿舟行,至是日巳时,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祥称是琉求国,鉴称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人众不亲上岸,令军官刘闰等二百余人,以小舟十一艘载军器,领三屿人陈辉者登岸,岸上人众,不晓三屿人语,为其杀死者三人,遂还。四月二日至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