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深受西里尔·波特,查尔斯·斯皮尔曼和巴甫洛夫的影响。前两者是艾森克的老师,而巴甫洛夫虽未曾与艾森克谋面,但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使艾森克认识到了解人格结构生理基础的重要性。艾森克的理论是心理测量学和生理学的复合体,这也正是他与卡特尔的重要区别之一,虽然两者同为因素分析技术的极力推崇者,也都主张人格理论建构必须基于经验实证基础,然而认真比较可以发现,卡特尔坚持归纳—假设—演绎螺旋的人格理论建构路线,强调预先无须主观界定,一切假设有待于前期试验观察而定;而艾森克使用假设—演绎的策略,重视之前的理论建构,经验实证研究只是作为佐证而已;从人格建构层级来看,艾森克更注重类型层面的因素提取;而卡特尔则没有对提取的16种根源特质进一步归类。另外,艾森克的兴趣与著作所涉及的范围在所有心理学家里是最广的。他著述的论题包括占星术、犯罪与人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变态心理学、种族背景、媒体的暴力、政治、性行为、人格评鉴、癌症与吸烟、催眠、幽默、人格与心脏病、人格与癌症、行为治疗、智能、维生素和创造天才等等。
一、人性观
艾森克并没有像其他人格理论家(如弗洛伊德)那样对对人性进行传统命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比如自由选择对决定论、乐观与悲观主义、人性善与人性恶、本能决定还是环境驱动、目的论与因果论。但每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都以其人性论为基础,从艾森克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性持以下看法:
1.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研究动物只能从生活记录(L数据)与客观测量数据(T数据)来搜集,而研究人类还可以得到第三类数据——Q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