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格心理学

第四节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字体:16+-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理解身体与心灵,体质与人格的关系。自从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19世纪80年代将“天性”(遗传)和“教养”(环境)进行比较以来,心理学家们也纷纷致力于探求这二者的关系。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的自身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卡司皮等人(Caspi & Bern,1990)区分出三种相互作用的类型,这些相互作用在从童年到成年的人格发展中持续起促进作用。第一种相互作用类型——反射作用,涉及个体通过像自我图式之类认知结构的控制,而呈现出对周围环境刺激的解释和过滤上的不同。儿童可能发展关于他们自己的和外界的认知风格特征。第二种相互作用类型——激发作用,类似于班杜拉的相互奖励决定论的概念。儿童的行为与来自其他人的反馈有密切联系。例如,如果一个攻击性的儿童认为他人是敌意的,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便会表现出猜疑和攻击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这种敌意意识的产生,产生自证预言。最后一种相互作用类型——前活动作用,涉及活动的选择和环境的结构。例如,Swan(1987)认为个体倾向于形成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人际行为,这进一步促进自我概念的稳定,结果又促进了行为方式的稳定。例如,在“大五人格”模式中,高神经质的人倾向于出现抑郁特征,外向型者比内向型者会更多地参加聚会和社会活动,这有助于巩固人的社会化,从而培养有助于社会愉悦感的社会技巧和自我效能。另一个前活动作用的例子说明(Kokn & Schooler,1983),有耐力的知识分子和自我导向的人倾向于选择需要复杂劳动的工作,这又进一步加强他们的韧性和自我导向性。人们也倾向于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产生友谊,从而使相互的人格特质被强化;在通常情况下,高外向的人公开的玩笑和粗野行为会冒犯他人,而在运动俱乐部里却被容忍,甚至被鼓励。在一个具有过失倾向的人组成的同伴团体里,同样的过失行为或许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