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存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合情理却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人的观点即使存在巨大争议,也可以轻松地赢得支持;有些人即使想法合理、观点明晰,却总会遭遇强烈的抵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说服力的不同?
把握交流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对方需要理解的心情,并能成功地运用换位思考,使对方需要被理解的情绪释放出来。
每个人都有一个希望被了解的情结,也急于表达自己,这就是现实。人们总是会以自身的经验来解释别人的行为,并且习惯用自身的体验代替他人的感受。这种特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别人不能认同时,他会表现出明显的责怪情绪,认为对方令人费解;另一方面,他希望对方可以听听自己想说什么,而不是让自己闭嘴不言。
有人曾经向我抱怨他的一个朋友:“我真搞不懂那家伙是怎么想的,我说的话,他从来听不进去。”
我问他:“也就是说,你试着去说服他,他并不听从你,所以他让你费解 了?”
他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像找到了知音:“是的,是的啊!苏先生,我简直受够了,每次都这样!”
我接着问道:“难道你要说服他,就必须是让他听你说,而不是听听他想说什么吗?”
听到这里,他的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恍然大悟。原来,他不被对方理解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不理解他,而是因为他没有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对方的理解,他甚至没有给对方说一句话的机会。
什么是说服的根本原则?我会告诉你,说服力的核心并不仅是靠一些技巧和手段,更需要一颗理解之心。如果你能保持真诚,并用理解的心态去倾听他人,那么你的表现在对方的立场上就已经是值得认可的。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你就有可能使对方的心灵得到安慰,摆脱一些烦恼,并打心眼儿里认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