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服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
——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但卫国是个小国,对于他这个“大神”来说,这座“庙”有点儿小。因而他投奔魏国,想在那里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魏国的国相公叔痤虽然看重商鞅,但到了病危之时才向来看望他的魏王推荐商鞅。他对魏王说:“我的门客商鞅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个英才,希望大王能重用他。”魏王随口答应了一句,便准备离开。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悄悄地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最好杀了他。”魏王应承着,但他认为公叔痤已病入膏肓,意识未必清醒,因而对他的话并不在意。
魏王走后,公叔痤立刻叫来商鞅,对他说:“刚才我向大王推荐了你,我从他的神情看出他不会用你。我又进言让他若不用你就杀了你,你快走吧,走得晚了就可能会被抓。”商鞅摇了摇头说:“大王不会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我呢?”于是商鞅并未逃走,依旧留在魏国。魏王果然没有重用商鞅,但也没有杀他。很显然,公叔痤并不了解他老板的真实想法。反倒是商鞅,单从只言片语就精准抓住了魏王的心思,着实高明。
战国时代的国君广泛求贤,知识分子们也频频“跳槽”。公叔痤死后,商鞅知道他在魏国得不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听说秦国发布了求贤令,就去了秦国。当时秦孝公当政,来“面试”的人很多,要想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攫住领导的心,使他有了解自己的欲望。商鞅先在秦都的招贤馆住了下来,和那些被秦孝公召见过的人聊天,以了解情况。之后,他拜见了秦孝公信任的臣子景监,向景监陈说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景监被他打动,随即向秦孝公推荐他。当时,秦孝公已面试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其中多浮夸之人,少实学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