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侵关内,正如卢象升所言,根本无意进攻北京。北京城大墙高,重兵把守,一旦他们久攻不下,双方必然陷入拉锯战中。各路驻军前来,誓死保卫北京,保卫皇帝,清军很难全身而退。
11月10日,卢象升率领3万兵马,在昌平严阵以待。
清军则绕过北京城,像飓风一样,向北京南面刮去。
清军专逮病鸭子、捏软柿子,不啃卢象升这块硬骨头。卢象升便决定主动南下,与清军主力部队血战。他命令麾下诸将,挑选精兵快马,组成敢死队,于11月20日夜里,分4路偷袭清军主力大营,并对所有参战人员下了死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总督中官高起潜对卢象升的作战计划非常不屑。他认为,两军作战,实力弱、不怕死的结果只有一个——输得更惨、死得更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陆地野战,明军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半夜偷袭和半夜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卢象升不怕死,他怕。
于是,高起潜便以他部骑兵少为借口,不肯出兵助战。
高起潜和杨嗣昌都是主和派,根本不想与清兵交战。他们对清军态度是,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也要忍,不能以任何理由破坏和谈环境。清军抽明人的左脸,明人不但不能还手,还要笑着把右脸递过去。
高、杨二人,之所以不对清军宣战,是因为在明国官场上,主战、主和两派各持己见,各不相让,争论不休。是战是和,作为明政府一把手崇祯皇帝,一直是摸棱两可,没有鲜明的态度。
危急时刻,崇祯皇帝态度不明,群臣只能去猜。群臣都知道崇祯皇帝脾气不好,杀人如同切菜般不假思索。他们早已习惯先猜测崇祯皇帝的想法、需要,再决定他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作为主和派,高起潜和杨嗣昌的所有行为,自然要围绕“一切行动为了和谈”而进行。一旦崇祯正式授权他们和谈,他们就不会因为上谈判桌之前,与清军撕破脸而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