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忍受不了夹在几个女人中的踌躇纠结,胡适终于决定从终日无所事事、借酒浇愁的状态中走出来,1926年,他出发去了欧洲,然后再到美国。
树挪死人挪活,胡先生在大洋彼岸终于爆发了自己的小宇宙,学术、工作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很快成为驰名欧美的人物。就这样在外面待了差不多一年,回到中国的胡适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用一位学者的话讲:“他已经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摘星弄月的高松。”初一听,以为“摘星弄月”是个很厉害的形容,以为适之先生果真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稍知内情的人就明白,“摘星弄月”其实是说他在男女情感方面已修炼成了一个高手。“高”到什么地步呢?他居然与来自美国的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有过一段情,这确实有点儿颠覆三观。
史沫特莱是美国人,比胡适小一岁,出身贫困,自力更生,后来到旧金山与她的第一任丈夫结婚,逐渐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一个社会主义者,同时她又对印度独立充满了热情,她的很多工作,都与女权、印度革命有关。
1928年,她经过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中国的东北。那时,她的公开身份是一家报社的特派员,实际却在为共产国际做事。根据史沫特莱传记作者的说法,她先是在北平认识徐志摩,再由徐把她介绍给了上海的胡适。这样一推测,两人相见的时间大概在1929年1月。当时梁启超刚逝世,而对胡适来说,梁启超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既帮助过他,也在学术上对他有过提携。而另一边,梁启超则是徐志摩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与陆小曼的证婚人,所以胡适和徐志摩的关系很近,相互介绍朋友很正常。
在北平的这段时间,徐志摩带着史沫特莱到处游玩。史沫特莱当时37岁,比徐志摩大5岁,在写给朋友的信里,史沫特莱说,她跟徐志摩并没有发展出长期的交情,因为徐志摩曾经毫不遮掩地告诉她,他更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那么如史沫特莱这样的大龄女子,就不是徐志摩的“菜”,不过这并不妨碍两人的相处。史沫特莱说,徐志摩把她当闺蜜,她则向徐志摩介绍一些她觉得漂亮的女孩子。徐志摩曾对史沫特莱说:“可惜你不是男的,否则可以帮你介绍一些在北平的交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