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应解人间不自由

第33章 她却卧着听海涛闲话

字体:16+-

第五节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

我上中学的时候,当时的流行作家大略分为两派,武侠是金庸、古龙,言情则有琼瑶、三毛与席慕蓉,而我因各种因缘读了不少民国作家的书,知道了胡适、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名字,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戴望舒翻译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他自己的诗,有一首《萧红墓畔口占》,很短的诗,只有四句: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当时我还不了解萧红,只是听过名字。看到我喜欢的诗人戴望舒写了这么一首深情的诗怀念她,自然对她产生兴趣,便找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阅读。

前些年有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电影,叫《黄金时代》,我的观感是小化了萧红。我的朋友张莉博士为此写过一篇很好的影评,她说:

看完一部传记电影,如果普通观众不了解传主身上的非凡特质,对传主的选择完全不能认同和理解,未必全是因为观众的欣赏能力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电影的表现有问题。一部传记电影有义务在忠实史料的基础上呈现作家的一生,但也有责任使读者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位作家对于文学及人类的贡献。对于后一要求,《黄金时代》显然力有不逮。

《黄金时代》完整还原了萧红作为普通人的一生的轨迹,却忽视了她在有生之年所进行的精神跋涉和她的文学成长轨迹;在对民国大时代的想象中,《黄金时代》还原了革命青年的热血和朝气,但却对抗战时期民国知识分子的自由选择没有充分认知。[44]

我觉得这样的评价非常客观而得体,这部电影过于看重小的地方,而忽视了大的地方。小的地方固然有趣味,萧红的日常生活固然更容易被一般的读者和观众所了解,但不能因此就忘了传主,忽略了她的伟大到底在什么地方。尤其是萧红的精神世界、文学追求与个性特质,如果不加以细心描述、深切理解,甚至对她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抉择也解释不清,那就太草率了。譬如,鲁迅什么会对年轻的萧红、萧军那么器重?萧红、萧军有着那样的奇遇,爱恋那么深,为什么萧红又要执意离开萧军?两人彻底分手后不久,萧红为什么立即和端木蕻良结婚?如果萧红是那样一个古怪的人,怎么还有那么多朋友相信她、关心她、帮助她?如果说萧红的文学成就如前男友萧军所评价的那样,包括其他一些人也觉得她的小说一般,那为什么过世后她的作品却被那么多人念念不忘,到了今天还要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