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55]
这是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开头的两段,为什么突然要用郁达夫的一篇文章作为开头?因为想介绍一下黄蕙兰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北京与上海的观感。
郁达夫是浙江人,而黄蕙兰祖籍福建,生长在印尼,但她对北京的观感更好,而对上海,则是一种厌恶的印象。
黄蕙兰跟顾维钧从美国回到中国,那时顾维钧已经担任了外交部部长,还代理了总理,对黄蕙兰来说,算是达到了社交地位的顶峰,是最好的一段时光。
黄蕙兰在自传里面也特意比较过北京与上海,且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对上海的厌恶。顾维钧是上海人,黄蕙兰嫁给她后在上海也住了很长时间,她的穿着还引领了沪上时尚。有一回她不穿袜子,在当时上海的时尚圈、社交圈引起轰动,大家竞相模仿,各位名媛都学她,但黄蕙兰还是不喜欢上海。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蕙兰与婆家的关系无法协调。黄蕙兰在传记中说:
香港到上海航行四天。我对要见到维钧的母亲和哥哥们感到紧张不宁。不过等我们一望到上海,维钧就活泼起来。上海是他的家乡。他是个使用英语和法语的国际性人物,又是一个能说起官话和广东话和他的家乡上海话一样好的中国人物,可是再没有比住在上海能让他感到最快乐、最无忧无虑了……他并不讨厌来自他的地位的权势和荣誉,但是在那种气氛中他从来没有像在上海这样回到家园的感觉。只要看到他和老朋友们一起坐上麻将桌,看到那些羡慕他的年轻媳妇们叽叽喳喳地议论他,就能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男人。我早就理解了这个事实,正像我知道这个喧嚣而现代化的上海城市不适于我一样。北京才是我的城市,我一度属于它,并且盼望在我有生之年有那么一天事情起了变化,我又回到它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