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我与无意识

第4章 对无意识的同化所造成的结果

字体:16+-

在对无意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产生了:有些患者因此建立了显著的、甚至是以不愉快的方式所增强的自信心或自尊心;他们明了一切,完全清楚本身无意识所持续发生的种种。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彻底掌握无意识所浮现出的一切。但是,他们的情况却总是让诊治的医师束手无策。此外,还有一些患者受到无意识内容的贬抑甚或压制。他们的自信心低落,心灰意冷地看待无意识所产生的所有特殊内容。总之,前者在自信心高涨的情况下,为本身的无意识承担起责任,但这样的责任却过度扩大,完全超出了实际的可行性;后者则在面对那些受到无意识影响的人生遭遇时,真切地认识到自我(Ich)的无能为力,最终拒绝为自己负起任何责任。

当我们更仔细地分析这两种患者的极端反应方式时,就会发现:在前一类患者乐观的自信心背后,其实存在着与后一类患者同样强烈的无助感,或更确切地说,是远比后一类患者更强烈的无助感。他们意识里的乐观精神在面对这种无助感时,看起来就像一种功能不彰的补偿。同样地,在后一类患者悲观的自我放弃的背后,竟存在着顽强的权力意志(Machtwille)。他们的权力意志所含带的自信,其强度甚至是前一类患者意识到的乐观精神的数倍以上!

借由这两类患者的反应方式,我粗略地说明了两个极端,不过,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让我们看到此两者间更细微的差别。正如我曾在其他地方谈到的,如果所有接受分析的患者,都无法在发病初期立刻摆脱精神官能症的症状,让自己不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话,那么,他们的无意识首先会因为本身不正常的精神官能症倾向,而滥用刚取得的知识讯息。在此,患者的状态相当关键,毕竟患者在这个阶段,还会从客观层面(Objektstufe)理解一切事物。换句话说,他们的理解均直接和客体有关,而没有区分本身的无意识影像(Imago)和外在客体的差异。[18]喜欢把“别人”视为客体的患者,会依据本身对自我认识这部分所进行的一切分析,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正别人就是这样!”因此,他们会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世人有所明白、领悟,至于他们的态度是否具有包容性,则取决于个人的方式。然而,有些患者始终觉得自己是别人的客体,而非别人的主体,他们会因这样的认知感到抑郁不快,从而陷入困境(我在这里当然没有谈到,许多生性比较马虎的人只会隐约体验到这个难题)。上述这两类患者和客体的关系都会增强,但不同的是,前者与客体的关系具有主动的意义,而后者与客体的关系则具有回应的意义。此外,这两类患者的集体特征也会显著增强,只不过前者扩大了本身的行动范围,而后者则扩大了本身的忍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