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颜习斋所反对的理学
即卑汉、唐之训诂而复事训诂;斥佛、老之虚无而终蹈虚无。以致纸上之性天愈远,而学陆者进“支离”之讥,非讥也,诚支离也;心头之觉悟愈捷,而宗朱者供“近禅”之诮,非诮也,诚近禅也。(颜元《存学编》一、八)
一、从两晋到北宋(西历300~1100)是中国思想的“印度化”时代,其特殊性质为:①反伦理的(出家、不拜君主)。②出世的(出家、出三界)。③反人生的(非人的、以人生为苦、以遗身焚身为可贵)。
二、中国思想曾屡次反抗,但都无效。①打倒(三武一宗的毁法)。②仿造(道教)。③根本抵制(“本论”)。(1)复兴中国本位文化(教育、刑政)。(2)建立中国玄学(理学)。
三、理学的目的是要打倒印度化的思想,但无形中沾染上了很多的印度思想的成分;他又想打倒道教,但无形中也沾染上了很多的中古道教思想的成分。理学是一个不彻底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他们用《大学》作中国思想的基本架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架子本来无大弊病。弊病在于“怎样做到这个纲领”。①怎样格物?②怎样致知?③怎样正心诚意?④怎样修身?
四、程、朱一派提出了一个新纲领:“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伊川)①致知必须格物,格物就是“即物而穷其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久就会有“豁然贯通”之日。这是致知。②敬是“主敬”,目的是无欲,“去人欲,存天理”;方法呢?就是静坐,“终日端坐,如泥塑人”。程子的后辈又教人静坐体认:“喜怒哀乐之未发”以前是何气象。这完全是中古宗教的静坐禅定的态度。
五、“格物致知”的路子是科学的路子,但太早了,太缺乏科学的背景了,所以始终行不通。程子和朱子都把“物”解作①读书的理,②尚论古人,③待人接物。朱子确能做到读书穷理。他在考证、校勘各方面都有开山之功。但这条路实在太难了,许多懒惰的人,太聪明的人,都不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