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座塔。塔的第一层是基础,是实的,描述的美。塔的第二层是虚的,抒情的美。第三层也就是塔的塔尖,即哲理的美,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导出来的,启发读者用头脑思考问题。
我们讲第十讲,三层美的综合运用。
前几课分别讲了三个层次的美,今天我们来讲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虚实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座塔。塔的第一层是基础,是实的,描述的美,能够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的眼睛,又感染到耳鼻舌声。我们在文章中能看到景物、人事等有形的东西,常说的“如在眼前”。
塔的第二层是虚的,抒情的美,是指人的心情和情绪的表达,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我们常说的借事、借景来抒情,让读者用心来体验。情是虚的,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能用心体验。
哲理(理境)
抒情(情境)
描写、叙述(形境)
第三层也就是塔的塔尖,即哲理的美,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导出来的,启发读者用头脑思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加叙加议,来说出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是写应用文,比如一个简单的报告,发一个通知,打一张借条,等等,就不必要讲究美了,说到哪儿算哪儿。但如果是写文章,那就要必须变出一个美来才肯罢休。我把它归纳为这么几句口诀:
实则虚说,虚则实说,变化有方,虚实结合。
大家注意核心是虚实两个字怎么变换。
我们先来讲实则虚说。你写完人和事这些实际的东西后,要上升到情或者理这个虚的东西。我们在做写景和叙事的文章的时候,如果最后能够发出一种感慨,情绪上和感情上的感慨,或者一个理性的结论,这样的文章就由实到虚,有实有虚,就比较好看了。
举一个例子,《把栏杆拍遍》本来是一篇人物散文,写宋代大词人辛弃疾。但是在叙述了主人不平的遭遇后,接着有一大段的感情抒发,这就是由实转虚,由事到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