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七年(1894),浙江绍兴府府学考场里前来应试的人不知凡几,人丛中颇有些奇观。今回有一幕,百年不见——前头走着个身形魁梧的大个子,双手各提着一只考篮儿,腰上系着条又宽又长的腰带,腰带的另一头牵在一个瘦弱矮小的孩子手上,人当他们是父子,却也不能无疑,毕竟父子同年考秀才的十分罕见。若非父子,他们的关系就更费疑猜了。
试后发榜,一前一后两人都中了,只不过名次和行次是倒过来的。走在前头的田沛鋆勉强得隽,而走在后头的蔡椿寿是田沛鋆的妻舅,年纪比这位二姐夫小上二十春秋,却高中了前列。他是这一榜里年纪最小的童生,只有十四岁。不过当时期望他将来能为绍兴府挣一个“连捷”状元的人恐怕都要失望了,这孩子一生的功名到此为止。
他更了不起的事功也不是以蔡椿寿之名成就的。他的号叫“东藩”,有时写成“东帆”或“东颿”。此公举业蹭蹬,多少与他不合时宜的个性有关,也与他所向往的文章境界和价值有关。后来他磨尽数十年青春,受尽书商剥削,骋一生之力,写下十一部《历朝通俗演义》(或称《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一千零四十回,七百万字,不可谓不是巨著了,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他恐怕是近世以来最用功、最独立、也最伟大的平民历史教育家。
蔡东藩命途之坎坷也相当罕见。他在六岁之前,还能跟着两位哥哥读书,但是时间不长,大哥就因病亡故。比他大四五岁的二哥也在青春期忽然罹患了一种怪病,先是两腿瘫痪,之后全身逐渐麻痹,药石不能回天,很快也就跟着他大哥去了。接着是一双父母,或许是由于两个大儿子先后去世而积忧成疾,随即过世。至于嫁出门的三个姐姐,没有一个能养儿育女,也相继撒手人寰。蔡东藩尚未成年,便得主持一连串的丧事,还向那位憨厚的二姐夫田沛鋆举债成服,情境可以说万般窘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