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意思的唐朝历史系列(全2册)

第18章 风力未成

字体:16+-

“著大名于天下”这件事,是李白一生的执念,至死未能割舍。年轻的时候尤其炽热。

热衷于功名这件事并不丢脸。在价值观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唐朝人是十分坦率的,至少,墓志没必要骗人吧?《唐代墓志汇编》里说:“人之处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权而居要。”直白露骨,可也实在朴素至极。

这种人人心中翻涌的想法,就是那时的主流价值观。

为了事业和功名,唐朝人甚至和现代大都市的年轻人一样,总有那么一些人想要推迟成家的时间。唐朝的普通男子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完婚,最低可低至十三岁,而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伴侣门第的挑剔,也有人将结婚年龄推迟到三四十岁乃至五六十岁,甚至终身不娶。

在那个每个家族背负着“传承香火”压力的传统年代,为了功名的缘故,似乎三四十岁结婚也能得到家族和社会的宽容。《唐代墓志汇编》里还说:“常有大志,不拘小节,每言曰:‘达则娶于卿相。’故逾既立而未婚。”

学者李燕捷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功名上的奋斗的确是值得的:仅从寿命短长看,唐朝人均寿命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异,僧道的寿命最高,其次是高级官吏、中级官吏、平民。有趣的是,唐朝低级官吏的平均寿命竟然比平民还要短,这也意味着,“人之处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权而居要”的价值观是合乎经济学原理的。

科举功名是主流价值观的时代,即便有人无意功名,恐怕最终也不得不别家入秦,社会的洪流任何时候都不好抵抗。

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为名将王忠嗣之女,元载位卑且出身寒微,久之为王之亲属轻贱,妻子王韫秀不堪其辱,乃劝元载入京游学。别妻离家,进京赶考,像极了儿时戏台上的桥段。

别妻王韫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