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学家每隔一段相当的时日就会推翻一回旧说,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起源推定,根据最新的推定,人类在两百万年以前曾经度过一段捡吃大型肉食哺乳类食余的岁月。
我们的老祖先当时不是猎人,是吃腐食的被猎物。要进入所谓渔猎社会,还有百万年以上的路好走。中间需要传递、累积和更新,却无法运用文字记录的知识,不知如何繁琐;因为无论或渔或猎,都是一个捕获大量蛋白质的手段,捕什么?怎么捕?在哪里捕?又都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补充而使容量增加的大脑来作业——这就有点儿鸡生蛋、蛋生鸡的况味了。目前似乎只能暂时假设:现代人的老祖先当腐食者(scavenger)的时间非常之长,偶有聪明之人一小步一小步地推拓出主动选择并获取食物的能力来。
在“主动选择并获取”这一点上,食物和知识有同步发展的况味。
夷坚,一个蒸发掉的人
让我们在这里岔向语词本身,稍作停顿。中国老古人总不把“渔猎”当成一个好词儿来看。除了“渔猎取薪、蒸而为食”(《管子》)之外,“天下兵乱,渔猎生民”是侵扰老百姓的意思;“遍刷处女、寡妇,导帝渔猎”是因好色而强陵妇女的意思;“为文之士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以驰骛奔驱为良图,以剽窃渔猎为捷径”更是抄袭掠取的意思。渔猎——简直地说——是凭借着某种地位优势巧取豪夺的勾当,是权力的化行。
也许我们不该这么快就把知识和权力画上等号?是的,在中国人的知识系统之中,还有一个连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也探触不到的边缘,我们姑且称之为异端知识。
《列子·汤问第五》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