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婴儿逐渐获得对客体与自己的修复力量的信心,全能感减少了。[19]他感觉到所有的发展进程与新的成就都为周围的人带来了喜悦,而且通过这个方式表达了他的爱,反向平衡了或抵消了他的攻击冲动所造成的伤害,并且对受伤的所爱客体进行修复。
于是,正常发展的基石被奠定了下来:婴儿与他人的关系开始发展,与内在和外在客体有关的被害焦虑减轻了,好的内在客体更稳固地建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安全感,这些都强化并丰富了自我的内涵。这个更加强壮且协调的自我(虽然它仍然使用相当多的躁狂防御),一再地将客体与自体的裂解部分聚集在一起,并且加以合成。逐渐地,分裂与合成的过程被用在彼此区隔较不远的层面,对现实的感知增加了,客体显现出较合乎现实的样貌,所有这些发展都导致了对外在现实及内在现实的不断适应。[20]
在婴儿对挫折的态度方面,也有相应的改变。如我们所知,在最早期,母亲(她的**)坏的迫害性的方面在孩子心中,代表了一切挫折他的邪恶东西(外在的与内存的皆然)。当婴儿对其客体关系的现实感以及对客体的信任感增加时,他变得更有能力辨别来自外在的挫折与幻想的内在危险之间的不同。因此,恨与攻击就更加紧密地联系于源自外在因素的真实挫折或伤害。对于处理其攻击性,这是朝向更合乎现实与客观方法的一步。这样的方法引起较少的罪疚感,而且从根本上让孩子以自我能接受的方式,升华并体验自己的攻击性。
另外,这种对待挫折更合乎现实的态度(意味着和内在及外在客体有关的被害焦虑已经减弱了),让婴儿在挫折和经验不再运作时,具有更大的能力来重建与母亲和他人的良好关系。换句话说,对现实的不断适应(和内射及投射运作的改变息息相关),带来了和内在与外在世界之间更安全的关系,导致矛盾与攻击性的减弱,从而使修复的冲动得以完全运作。通过这些方式,发生于抑郁位置的哀悼过程逐渐被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