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嫉羡与感恩

第29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2)

字体:16+-

我发现,孩子对于他所损坏的玩具的态度是非常有启示性的,通常他会将这样的玩具(代表兄弟姐妹或是父母)放置在一边,忽略它一段时间,这表明他不喜欢损坏的客体,由于他有被迫害的恐惧——害怕那个被他攻击的人(由玩具所代表)变得具报复性而令自己陷于危险之中。这种迫害感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于掩盖了同样因为他所造成的伤害而引发的罪恶感与抑郁感;结果是,罪疚感与抑郁可能强烈到导致了迫害感的再增强。不过,有一天这个孩子可能会在他的抽屉中寻找这个损坏的玩具。这暗示了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能够分析某些重要的防御,由此减弱了被迫害的感觉,并且使他们体验到罪疚感与想修复的冲动。当这件事发生时,我们也能够注意到,孩子与特定兄弟姐妹(玩具所代表的)之间的关系或是他的一般关系,都已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证实了我们的印象:被害焦虑已经减弱了,而且随着罪疚感与修复的愿望一起,过去曾被过度焦虑所阻碍的爱的感觉,现在也凸显出来。对另一个孩子或是同一个孩子在分析的稍后阶段,罪疚感与修复的愿望可能会发生在攻击行为之后,而且对于在幻想中已被他伤害的兄弟或姐妹所表现的温柔相当明显。这种改变对于性格形成、客体关系及心理稳定的重要性,再高估也不为过。

诠释工作的一个基本部分,是必须要亦步亦趋地跟随爱与恨之间的波动:一方面是快乐与满足,另一方面是被害焦虑与抑郁。这意味着分析师不应该对孩子弄坏玩具表现出不悦,但是他也不该鼓励孩子表达其攻击性,或是暗示他玩具可以被修复。换句话说,他应该让孩子能够在自己的情绪与幻想浮现出来时去体验它们。我的技术中始终如一的部分,是不使用教育或是道德上的影响力,而是完全恪守精神分析的程序,简而言之,包括了解病人的心理,并且向他传达在其中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