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些分裂机制[1]的论述(1946)
这篇论文是关于生命早期的“偏执与分裂焦虑”(paranoid and schizoid anxieties)及其机制(mechanisms)的重要性。早在我说明婴儿期的抑郁过程之前,多年来我已经在这个主题上发表过许多想法。在我发展婴儿期“抑郁位置”概念的过程中,与此位置之前的发展期有关的问题再次浮现,引起我的注意。现在,我将对生命早期的焦虑与机制[2]的某些假说作一些阐释。
我将要提出的这些与生命最早期发展阶段有关的假说,是根据成人与儿童的分析资料所做的推论而得,有些假说似乎与精神医疗常见的临床观察相符。为了让我提出的主张更具体深入,需要累积详细的案例资料,不过因篇幅有限,我希望能在日后加以补足。
首先,我把之前已经提出的有关早期发展阶段的结论作一番简短的摘要说明,相信这将对读者有所帮助[3]。
在早期婴儿阶段所发生的焦虑,带有精神病的特质,导致了自我(ego)发展出一些特别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找到所有精神病的固着点。这个假说让有些人以为我视所有婴儿为精神病患者,不过我已经在他处充分回应过这种误解。婴儿期带有精神病性质的焦虑、机制以及自我防御机制,对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包括自我、超我与客体关系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经常表达这样的观点,即客体关系在刚出生时就存在了。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而这个**对婴儿来说,被分裂为好的(满足他的)与坏的(挫折他的)两个不同的**;这样的分裂导致爱与恨的分离。我曾进一步指出,第一个客体关系隐含了“内射”与“投射”机制,因此,从生命一开始,客体关系就受到内射与投射两种机制,以及内在和外在客体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过程参与了自我与超我的建立,并且为半岁开始的俄狄浦斯情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