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温尼考特从另一个角度提到这个同样的过程:他描述了整合(integration)与对现实的适应是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婴儿对母亲的爱和照料的经验上的。
[11]史考特博士(Dr W.C.M.Scott)?在本文宣读后的讨论中,提到了分裂的另一个方面。他强调断裂在经验的连续性中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时间而非空间中的断裂。他提及了睡眠与清醒两种状态交替发生的例子,我完全赞同其观点。
与投射以及内射有关的分裂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所特别讨论的分裂机制是生命初期的自我功能与对抗焦虑的防御之一。内射与投射从生命伊始就被用来服务于自我的这个原始目标。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投射是源于“死亡本能”向外的转向,而在我看来它使自我摆脱了危险和坏东西,从而有助于自我克服焦虑。自我也用内射好客体这种防御机制来对抗焦虑。
还有一些其他的机制也与投射与内射息息相关,此处我特别关心的是分裂、理想化以及否认之间的关联性。在谈到客体分裂时,我们必须记住:孩子在处于满足的状态下,爱的情感会转向满足他的**;而在挫折的状态下,恨与被害的焦虑则会依附在挫折他的**。
理想化与客体的分裂有密切的关联,因为理想化牵涉夸大**好的一面,借此来保护自己,应付对迫害性**的恐惧。所以,理想化是被害恐惧的必然结果,也是源自于本能欲望的力量。这种本能欲望旨在无限的满足,因而创造一个永不枯竭且始终丰满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理性化的**。
从婴儿的幻觉性满足(hallucinatory gratification)中,我们发现了这种分裂(cleavage)的例子。在理想化中发生的主要过程,也同样运作于幻觉性满足,即客体分裂以及同时否认挫折与迫害。挫折性与迫害性的客体跟理想化的客体被远远分开。然而,坏客体不仅与好客体分离,它的存在也被否认,就如同挫折的整个情境与随挫折而来的“坏感觉”(痛苦)都被全盘否认了一样。这个过程与否认精神现实(psychic reality)有密切的关系。对精神现实的否认,只有通过强烈的全能(omnipotence)感才有可能发生,这种全能的感觉也是早期心理状态的基本特征之一。全能地否认坏客体的存在以及痛苦的处境,在无意识层次上等同于被破坏性冲动所毁灭。不过,被否认与毁灭的不只是一个情境与一个客体,而是一个客体关系在遭此命运。于是自我的一部分连同它对客体的感觉也被否认与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