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嫉羡与感恩

第6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3)

字体:16+-

所有的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个体与特定的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强迫性的束缚关系;二是个体从人群中退缩,以免自我的破坏性部分侵入他人,并受到他人报复的危险。对这类危险的恐惧,可能在客体关系中透过种种负面的态度表现出来。例如,我的一个病人告诉我,他不喜欢那种太容易被他影响的人,因为这些人变得太像他自己,所对他对他们感到厌烦。

分裂的客体关系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明显的造作与自发性的缺乏。与这一点息息相关的是对自体的感觉发生了严重的紊乱,或者,如我以前所说,是与自体的关系发生了紊乱。这个关系也显得造作,换句话说,精神现实以及外在现实的关系同样受到了干扰。

自体分裂的部分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基本上影响了客体关系、情感生活与作为整体的人格。为了说明这个主张,我选择了两个普遍的现象作为例子,这两个现象是相互关联的:孤独感与分离恐惧。我们知道,伴随着与人分离而产生的抑郁感,其来源之一可以在个体对客体遭受攻击冲动破坏的恐惧中找到。不过更确切地说,是分裂与投射的过程形成了此类恐惧的基础。如果在客体关系中,攻击性元素居多,并且被分离挫折强烈地诱发,个体便会感觉到自体的分裂部分(被投射到客体);同时,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一样被感觉到处于同样的破坏危险当中(自体的一部分被感觉到留在该外在客体中),结果造成自我过度的弱化,感觉没有东西可以支撑自我,于是产生了相应的孤独感。这个描述适合神经症的患者,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以下这个事实我们不需要多作说明:分裂客体关系的某些其他特质(我之前所描述的),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看到其较轻微及较不明显的形式,例如害羞、缺乏自发性,或相反,比如对人有特别强烈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