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的形象被分裂出来,形成无意识的一部分,这也紧紧联系着理想化形象的分裂。理想化的形象被发展出来,来保护自我对抗恐怖的形象。在这些过程中,生本能再度出现,并且显示自己的威力。在自体的每一个层次中,都可以发现迫害客体和理想化客体、好客体和坏客体之间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一种表达,并且形成潜意识幻想生活的基础。在早期自我尽力避开的那些被憎恨的和威胁性的客体中,也包括那些被感觉为受到伤害和被杀死的客体,这些客体从而转变为危险的迫害者。随着自我的强化以及它的整合与合成能力的提高,抑郁心理位置的阶段就到来了。在这个阶段,受伤害的客体不再主要被感觉为是一个迫害者,而是被感觉为一个被爱的客体,个体还能经验到对它的罪疚感和想要修复的内驱力。[9]这种和被爱的受伤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超我中一个重要元素。根据我的假说,抑郁心理位置在接近第一年年中达到高峰,从那时起,如果被害焦虑不甚过度,而爱的能力足够强大,自我会越来越觉察到它的精神现实,越来越感到是它自己的破坏冲动造成其客体的毁坏。因此之前被感觉为坏的受伤客体,在儿童的心中有了改善,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父母,自我也逐渐发展出处理其外在世界这个重要功能。
就内在因素而言,这些基本过程的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整合和自我的强化,都有赖于生本能在两种本能的互动中占据优势。但是分裂过程仍然持续着。在整个婴儿期神经症阶段(这是表达也是修通早期精神病性焦虑的方式),生死本能之间的对立,以焦虑的形式被婴儿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焦虑来自迫害客体,自我试图通过分裂,后来通过压抑来应付这些迫害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