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末日”(world catastrophe)妄想底层的某些过程,弗洛伊德得出了以下结论:“病人已经从周遭的人们以及外部世界中,广泛地将他们曾经投注的力比多(libidinal cathexis)抽离出来,于是任何事物对他而言都变得无所谓、不相干,而且必须透过一种次合理化过程来加以解释,如同被‘神奇化、仓促而表面化地即席创造出来’。世界末日就是这种内部灾难的投射,因为自从他将爱从他主观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时,他的世界就已经走到尽头了。”(同上,第70页)这个说明尤其和客体力比多的紊乱,以及随之而来与他人及外部世界的崩解有关。不过,弗洛伊德更进一步地考虑到这种紊乱的另一个层面,他说:“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可能性,力比多的紊乱可能反应在自我贯注(egoistic cathexes)之上,就如同我们不能忽视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次发的或者被诱发的‘力比多过程’的紊乱,可能产生于自我中不正常的改变)。事实上,有可能这种过程形成了精神病的特征。”特别是最后两句所表达的可能性,在弗洛伊德对“世界灾难”的解释与我的假设之间提供了联结。如我在第一章所提出的,自我中不正常的改变是源于早期自我的过度分裂过程,这些过程与本能的发展及本能欲望(instinctual desires)所引发的焦虑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后期有关生本能和死本能(取代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概念)的理论发现,力比多分布的紊乱假定了破坏冲动与力比多之间的离解(defusion)。我认为自我的一部分将其他部分消灭的机制,构成了“世界灾难”幻想(上帝对弗莱克西灵魂的侵袭)的基础,这个机制暗示了占优势的破坏冲动凌驾于力比多之上。接着,在自恋力比多分布上的任何紊乱,同与内射客体的关系有密切关联,而(根据我的工作)内射的客体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于是,自恋力比多与客体力比多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应了“与内射客体的关系”以及“与外部客体的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自我与内化的客体在感觉上是碎裂的,那么婴儿就会体验到一种内部的灾难,并且会延伸到外在世界,被投射到这个世界。根据本章所论及的假设,这种和内在灾难有关的焦虑状态,发生在婴儿期的偏执——分裂位置时期,并且形成了日后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的决定性固着点是在发展的最早阶段。提到早发性痴呆(弗洛伊德将之与妄想症区别)时,他说:“决定性的固着点应该比妄想症发生在更早的阶段,而且应该大约在发展期开始,从自体情欲(autoerotism)进入到客体爱的时候。”(同上,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