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嫉羡与感恩

第9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1)

字体:16+-

我对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结论,是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出来的,追溯我获得这些结论的某些轨迹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于焦虑的起源,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始于以下假设:焦虑起源于力比多的直接转化。在《抑制、症状与焦虑》(Inhibitions,Symptoms and Anxiety)中,他回顾了自己关于焦虑起源的各种理论。如他所言:“我提议将我们知道的所有关于焦虑的事实汇集起来,不带偏颇,也不要期待能够获得一个新的整合”(S.E.20,第132页)。他再次提到焦虑起源于力比多的直接转化,但是这次似乎认为焦虑起源的这个经济层面不是那么重要。他在以下的声明中认可了这个观点:“我想如果我们认同以下这种明确的说法,整个问题就能得以澄清;作为压抑的结果,原来要发生在本我中的兴奋过程完全没有发生,自我成功地抑制了此过程或使其转向。若是如此,就没有在压抑之下‘情感转化’的问题了”(同上,第91页)。而且,“焦虑的发生如何与压抑相关,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正当地坚持这样的观念,即自我是焦虑真正所在的位置,并且放弃我们先前的观念——被压抑的冲动的能量贯注(cathectic energy)自动地变成焦虑”(同上,第93页)。

关于儿童的各种焦虑表现,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源于孩子“思念他所爱与渴望的人”(同上,第136页)。在讨论女孩最根本的焦虑时,他描述了婴儿对于失去爱的恐惧,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对男婴与女婴都适用。“如果妈妈不在或者不爱自己的小孩,婴儿就不能确定自己的需要可以被满足,而且也许会暴露在极为痛苦的紧张感之中”(S.E.22,第87页)。

《精神分析新论》(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提到了这样的理论:焦虑来自未被满足的力比多转化,弗洛伊德说这个理论已经“在某些相当常见的儿童恐惧症上找到了支持的证据——婴儿期的恐惧症以及在焦虑性神经症中对于焦虑的期待,提供给我们两个例子,说明神经症性焦虑源起的一种方式——力比多直接转换”(S.E.22,第8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