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看到,女孩无法处理自己过强的罪疚感,导致她不能顺利过渡到潜伏期,也妨碍了她的整个发展。她的情绪被错置了,只能在暴怒中找情绪的出口;她对焦虑的修饰也走偏了。伊尔莎总是一副不快乐不满意的表情,既不知晓自己的焦虑,也不明白自己对自己的不满。分析有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使她明白了自己的不快乐与自卑感,明白了自己对没有人爱的深深绝望,以及自己在无助中放弃了去赢取别人爱的努力。以前她对来自身边的爱与赞扬有一种明显的冷漠态度,后来却极度渴望着它们,使得她对母亲的特别顺从,这也是潜伏期的特征。在分析的后期,我们揭示了她强烈罪疚感与课业失败的深层原因,一旦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病症,分析便容易多了。
早先我谈到伊尔莎与她哥哥之间的性行为。她的哥哥比她大一岁半,在我开始分析伊尔莎不久,我也开始治疗她的哥哥。对两个人的分析都显示,他们之间的性行为从童年早期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潜伏期,只是间隔期比较长,形式也相对缓和。值得注意的是,伊尔莎在意识层面上对此事无丝毫罪疚感,只是对哥哥表示厌恶。对她哥哥进行分析后,他完全停止了与妹妹的性行为,这反而激起了伊尔莎对哥哥更大的恨意。但在后来的分析中,随着她其他方面的变化,她开始对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罪疚感与焦虑。[107]
我发现,伊尔莎处理罪疚感的方式具有反社会的人格特质,比如她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常常反抗。在肯尼斯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运作机制,他对别人的意见完全不在乎,并且极端缺乏羞耻心。我们甚至可以在正常但淘气的孩子身上观察到类似现象,只是程度上要轻一些。对各个年龄层孩子的分析显示,减轻他们的潜在罪疚感与焦虑,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分析得越深入,社会适应性与责任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