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射和投射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应超我形成和客体关系[150]两者之间的互动,其结果是儿童找到驳斥害怕外部世界的方法,同时,通过内射真实而“良好”的客体来缓和焦虑情绪。由于良好真实客体的存在还可以减少儿童对内射客体的恐惧和儿童的罪疚感,儿童对内在危险的恐惧加强他对母亲的固着,并且大幅提升儿童对爱和帮助的需要。弗洛伊德解释说我们能理解的儿童焦虑,他的焦虑可以被归结为一个原因:儿童想念他所爱的人或者他渴望见到想念的人[151]。弗洛伊德把焦虑追溯到未成熟个体完全依赖其母亲的那个阶段,想念所爱和渴望见到的人,经历得而复失的爱、危险客体的消失、黑暗中独处的恐惧、与不相识的人独处的恐惧,所有这些都是早期焦虑情境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说,都是儿童害怕的内化危险客体和外部危险客体。在晚期发展的某个阶段,除了这些焦虑,还有对客体的忧虑,儿童现在害怕他的母亲会在自己幻想攻击中死去,他会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关于这一点,弗洛伊德说[152]:婴儿还不能区分暂时离开和永久离开。一旦婴儿看不见母亲,他就会做出行为反应,似乎他永远都看不见母亲了。儿童必须重复经历母亲不会消失的事实,最后确信这个真相:母亲暂时消失以后还会重新出现[153]。
根据我对儿童的观察,母亲必须以她真实的存在多次证实她不是那个“坏”而充满攻击的母亲。儿童需要一个真实的客体,抗击他对可怕内射客体和超我的恐惧,再者,母亲的真实存在证明她没有死亡。随着儿童与现实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儿童更多使用他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各种活动和升华,帮助抵抗超我的恐惧和超我的破坏冲动。我讨论的出发点是焦虑激发自我的发展,儿童在克服焦虑的努力中,儿童召唤自我支持建立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的关系,所以,为了儿童适应现实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努力建立客体与现实的关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