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学十八篇

第56章 小学(17)

字体:16+-

孙愐撰《唐韵》,已在天宝之末。其先唐玄宗自作《韵英》,分四百余韵,颁行学官。后其书不传,唐人据《韵英》而言者,亦甚少。大概严格分别,或须四百余韵,或竟不止此数。据音理而论,确宜如此。今《广韵》二百六韵,多有不合音理者。然部居分合之故,作者未能详言,吾人亦不能专以分等之说细为推求,其大要则不可不知。

四声之说,起于齐、梁,而双声、叠韵,由来已久。至反切始于何时,载籍皆无确证。古人有“读如”、“读若”之例,即“直音”也。直音之道,有时而穷,盖九州风土刚柔有殊,轻重清浊,发音不齐。

更有字止一音,别无他读,非由面授,莫能矢口。于是反切之法应运而起。

《颜氏家训》以为反语始于孙叔然作《尔雅音义》,说殊未谛。盖《汉书音义》已载服虔、应劭反切。不过释经用反语,或始于叔然耳。反语之行,大约去孙不远。《家训》言汉末人独知反语,魏世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

王肃《周易音》,据《经典释文》所录,用反语者十余条。肃与孙炎说经互相攻驳,假令叔然首创反语,肃肯承用之乎?服、应与郑康成同时,应行辈略后。康成注经,只用“读若”之例,则反语尚未大行。顾亭林谓经传中早有反语,如“不律”为笔,“蔽膝”为韠,“终葵”为椎,“蒺藜”为茨。

然此可谓反语之萌芽,不可谓其时已有反切之法。否则许氏撰《说文》,何不采用之乎?《说文》成于汉安帝时,服、应在灵帝时,去许已六七十年。此六七十年中,不知何人首创反语,可谓一大发明。今《说文》所录九千余字,吾人得以尽识,无非赖反切之流传耳。

远西文字表韵常用喉音,我国则不然。因当时创造之人未立一定规律,所以反切第二字随意用之。今欲明反切之道,须知上一字当与所切之字同纽,即所谓双声也;下一字当与所切之字同韵,即所谓叠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