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性灵与性洁,可与幽人共言。
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
茶性本俭,衣着素雅
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不宜广”,“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包含了茶道即人道的美学与哲学理念。唐代韦应物的《喜园中茶》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赞美了茶的性灵与性洁,可与幽人共言。茶席清雅,似淡而实美,作为茶席的主人,衣服的选择,应当与茶的俭洁相称,色调与茶席相和。
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这里讲的是,贵族李公请陆羽演示煎茶道,茶圣陆羽身穿非常朴素的衣服,像山野里的樵夫耕农。茶仙卢仝的七碗茶诗里,也写到自己喝茶的情景:“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茶中的一圣一仙,一个身穿野服,一个柴门里纱帽笼头,都是何等的素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人生品格,践行着“茶性俭”的本质。
从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中,我们能读出竹篱茅舍下,山野茶席中,主客品茗的闲雅、衣着的散淡。清代汪士慎《幻孚斋中试泾县茶》诗中写道:“共对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忘客返。”诗中描述的茶人,在空林疏雨中,一定是一身布衣,心与茶契,人与景合,旷达萧散,淡泊其中。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棉布和麻布,无论是质地还是颜色,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我们恰如其分地选择品茶的服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俭洁素雅的美,始终是与茶相应的主旋律。能否理性选择衣着,与茶席的气氛相和,又能展现出自己的茶人气质,还要衬托出茶的底蕴与美感,确实考验着一个人的审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