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的简洁朴素,不急不躁,不疾不徐,茶汤会表现得细腻柔滑。
纵观饮茶的历史,起始不应晚于西汉。西汉王褒的《僮约》里,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最早的饮茶方式,可能来源于茶的食用或者药用方法。用茶的鲜叶或干叶,煮成羹汤饮用。但是,为了中和茶的寒性,煮茶时往往佐以姜、桂、椒等温热性食材。为调节茶汤的味道,往往加入盐、橘皮、薄荷等调味品。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煎茶道的清饮,是从古老的煮茶模式演变而来的,陆羽仅仅保留了用盐调味的传统方法。在《茶经》里,还有如下的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这段记载表明,类似我们现在未压饼、未碾细、保持条索状的茶是存在的,在唐代包括之前,称之为粗茶或者散茶。另外也要注意,唐代的末茶是单独存在或者是单独作为一类定义的。陆羽还讲,用沸水直接泡茶,而不去煎茶,谓之庵茶。陆羽认为,直接用沸水泡茶,是不正确的喝茶方式。从陆羽的认识可以读出,我们现在的瀹茶方式,在唐代也是存在的,可能仅仅存在于中下层的劳苦大众之间,而少有文字记载。可见,瀹泡法并不见得起源于明代,只不过是到了明代,开始发扬光大,大力普及了而已。
宋代承接了唐代的饮茶之风,而日渐兴盛,形成了唐之后的又一个茶文化的高峰。宋代的点茶道,由皇室带动并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元代和明代。我们再来读读,晋代杜育《荈赋》里的只言片语:“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陆羽在《茶经》里,引用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杜育记载的雪白美丽的汤花,真的是煎茶可以形成的吗?如若不是,那一定是点茶时借助专用工具强烈搅拌才可形成的。从这点可以推断出,晋代点茶法可能已经存在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以茶汤作比喻、解释白醪的制作方法时,明确提到了末茶的搅拌工具“竹扫”,其功用类似宋代点茶的工具“茶筅”。贾思勰记载:“着瓮中,以竹扫冲之,如茗渤。”通过以上资料,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煮茶、煎茶、点茶、瀹茶四种喝茶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个朝代,它们有可能一直是平行存在,或是其中的数种共存向前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