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20年,全书共七章。他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除了快乐原则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现实原则外,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快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即要求重复以前并回归到过去的状态。作为生物惰性的本能,正具有这一特征。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的保守性,也有恢复原初的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可成为死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学说,第一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
2.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发表于1921年。全书共十二章:导言;勒邦(Le Bon)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关于群体心理生活的其他说明;暗示与力比多;两种人为的群体——教会和军队;其他问题与研究思路;认同作用;爱和催眠;群居本能;群体和原始部落;自我的等级区分;附录。弗洛伊德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其特征是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在该书中,弗洛伊德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各种特征及维持教会和军队这两个人为群体的心理纽带。其次,着重探讨了暗示、认同、爱和催眠中力比多联系的作用。最后,在“自我的等级区分”假定中,提出了“自我理想”(ego—ideal)的概念。后来到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时,重新将“自我理想”确定为“超我”(super—ego),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3.《自我与本我》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典籍,出版于1923年。全书共五章和两个附录: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理想);两类本能;自我的依赖关系;描述的和动力学的潜意识;力比多的大储存库。在本书中,(1)弗洛伊德进一步将心理区分为意识(conscious)与潜意识(unconscious)的意涵,然后又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preconscious);另一种属于动力学和系统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2)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阐释了自我(ego)从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分化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desire)的强烈的冲动,受着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着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来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经历来控制和压抑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conscience)、自我理想(ego ideal)等至善原则(perfection principle)来规范自我。这样,弗洛伊德就从静态的心理地形学发展为动态的人格结构学。(3)还谈到了自我由于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个主人的可怜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虑信号,成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虑论(anxiety theory)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