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始猜想:造成《十诫》目前这个位置的原因是先前某个动作的结果,这个动作是我们曾假设的右手位置变化的结果。《十诫》的运动促使右手随即收回去。手和《十诫》的运动可以用这种方式协调起来:最初,摩西静静地坐着,右臂垂直地夹着《十诫》。右手握住《十诫》的下沿,并发现《十诫》前部的突出部分易于把握(这种易把握充分说明了《十诫》的倒置问题)。后来才发生了前面描述过的事:远处的骚乱打乱了摩西的平静,他把头转向骚乱的地方,看到了那些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手松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须,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这时,《十诫》只能靠手臂来夹住,手臂不得不将它们紧紧压在身侧。但手臂的压力不足以支撑《十诫》,《十诫》开始头朝前同时向下方滑动。原来平滑的上部边沿,开始朝前,向下;下部边沿,失去依托,前端靠近右座。接下来,《十诫》可能就会绕这个新的支点转动,上部边沿会先着地掉下,甚至摔碎。正是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雕像的右手抽回,松开了胡须,但一部分胡须无意间被拉回,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夹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这样,胡子、手以及倾斜的《十诫》所组成的整体的奇特的紧张气氛,就可以上溯到右手的一个猛烈动作以及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如果我们想还原这一激烈动作,我们就必须把《十诫》上前方的角抬起,并向后推,这样就可使前下方的那只角(有隆起的那一角)从石座上抬起来;然后放下右手,放到现在已恢复水平状态的《十诫》的下沿。
我设法借一位艺术家之手画了四幅草图来说明我的意思。草图5复制了现存雕像的模样;图2和图3表现了我的假设的前两个阶段——第一是平静阶段;第二是高度紧张阶段,在这个阶段摩西准备跳起来,松开了对《十诫》的握拿,《十诫》因此开始下滑。现在该注意的是,想象草图的两种姿势,如何能证明前面那些作家的描述是正确的?和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孔迪维说道:“摩西,这位希伯莱人的导师和领袖,以一种冥思哲人的姿态坐着,右臂下夹着《十诫》法版(Tables of the Law),下巴支在左手上,就像一位疲惫不堪又心事重重的人。”在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塑像中根本看不见这种姿态,但这种说法几乎精确无误地描述了第一幅草图所支持的观点。卢布克及其他评论家共同评论:“他深深地被震动,右手抓住飘**的美髯。”如果我们看看现存雕像的复制品,就知道这种说法不正确,但就第二幅草图来说却是适合的。和我们看到的一样,贾斯蒂和纳普观察到这样的细节:《十诫》就要滑下去,随时都有摔碎的可能。汤德更正了这种说法并证明了,右手稳稳地握着《十诫》;不过,如果他们描述的不是雕像本身而是我们构想的动作的中间阶段,那就正确了。情况几乎是这样:好像他们已使自己的注意力从雕像的视觉形象移开,无意识中开始了对形象背后的动机力量的分析,而他们这种分析的结果,竟与我们用更清醒、更明确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样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