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第3章 常识与习惯

字体:16+-

常识是什么

不管是身处何种地位的人,也不管他身处哪一种场合,常识对于他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么,什么是常识呢?我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常识,就是指接物待人不奇矫、不顽固,是非善恶分明,利害得失心中有数,言谈举止中规中矩。如果从学理上去解释,我认为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发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基本上具备了常识。换个说法,常识就是通晓一般的人情,了解通俗的事理,能够恰当处理。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灵分成“智、情、意”三者,并认为三者是可调和的。正因为有了智慧、情爱和意志,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活动,人们才能与事物接触,取得效能。所以,我想对常识的根本原则“智、情、意”三者作一下说明。

智对于人类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识别事物的能力就不足。一个无法识别是非善恶和利害得失的人,不管他多么有学识,也不能以善为善,以利为利,所以对这种人来说,纵有学问,也是白白地糟蹋了。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智慧于人生是如此的重要,然而,宋代的大儒程颐、朱熹却是极其地厌恶智慧,认为智慧会使人变得伪诈,容易使人陷入术数之中,而且,如果将智慧用在功利上面,就会远离仁义道德。因此,他们主张疏远智慧。这样,原本可以在各方面活用的学问,变成了无用的死物,但求“修一己之身”,只要“不做坏事”就好,这种人生观真是太荒谬了。

试想,如果一个人只要求自己,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别人怎样与我无关,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呢?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会有什么贡献呢?这样的人明白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吗?过分约束智,虽然不会有人做坏事了,但人心也渐渐倾向于消极,行善的人也将渐渐减少,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人活在世上,一定要为社会多作贡献,万不可行恶做坏事,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朱子有“虚灵不昧”、“寂然不动”之说,主张仁义忠孝,认为智会偏向诈术不能不避之,因此,使孔孟之教陷于偏狭之境,也致儒教之大精神为世人所误解。其实,智是人心不可或缺的一大要件,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轻视智。